邹盛永:风雪弥漫返城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文杂谈 Author 美文杂谈
重庆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有一群大返城勇士。今年秋天,我从昆明坐火车来到重庆嘉陵江边,过去游山玩水般的闲逛,已成为过往。带着沉甸甸的采访使命,采访聚集在嘉陵江边的一群版纳知青大返城的勇士们…….。
尘封的往事被打开。这群勇士虽已年近70岁,但他们记得大返城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面,每一个知青代表的名字。他们对我讲述5万知青捐款大罢工;首批请愿团在昆明火车站卧轨;使全国南来北往的火车大动脉停开三天。第二批请愿团冒着霜雪、避开前有堵兵,后有追兵,到北京向国务院递交了请愿书;孟定的211名知青48小时绝食;及孟定、孟底、孟撒、孟捧8000名知青大罢工请愿,与版纳5万知青汇成团队力量抗争。在云南大地奏响了”我们要回家,不能回家宁可死”的呐喊呼叫声。此举,惊动了中央,派出了以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赵凡组成了中央调查组,到云南调查解决知青诉求,如实向中央汇报知青的悲惨生活环境及回家要求,赵凡敢于担当,提出收回知青建议。征得中央同意,他又马不停蹄召开北京、上海、四川、云南省知青安置工作会议,1979年2月,蜂涌的知青得以大返城,结束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在全国知青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邹盛永:泼墨纵横实干家
初识邹盛永,和这个身材魁梧,戴眼镜的文化人交谈得知:他是很有品位和学识,儒雅温和厚道、值得信任之人。他讲话得体,不狂不燥,热情和注重细节。他的沉着、稳健、踏实为大返城的宣传起到了事成功倍的效果。
他从不服输;在自己所在分场动员捐款300多元,发动400多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被选为知青代表。在西双版纳各农场代表大会上选为六常委之一,为决定“大罢工”代表勐腊农场投了神圣的一票。后担任大返城第二批请愿团宣传组长。从此,忙碌就和他结缘。在京期间宣传组有十二个人他们是:凌正龙,邹盛永,陈允龙,孙链,朱德坤,曾永庆,熊占国,赵国富,胡寅康,郑国芳,潘方林,刘桂英。他们有口才能写、会画、会摄影……。从1978年12月18日第二批请愿团出发,每天发生的情况都要写简报发回农场、一路宣传版纳知青生活状况、刻印请愿书、书写张贴标语口号、写请愿团与中央会谈内容纪要,下发复工令、请愿团进京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面,宣传组都要跟踪写作,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历史纪录资料,和不可多得的现场相片。大返城大功告成,是云南知青集体抗争的结果,宣传组写简报标语、讲演稿、刻腊纸、印传单策划张贴宣传画、组织摄影师拍照、写中央与请愿团会谈纪要,用强大的宣传阵势,奏响了版纳知青我们要回家的抗争呼叫……。
一路艰辛北上
1978年12月18日早上9点,由副总指挥刘先国率队,在景洪农场招待所的大门口,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第二批北上请愿团的51名知青代表排成整齐队列,百余辆自行车在前缓缓开路。连夜赶制的一面鲜艳夺目的“云南版纳知青第二批赴京请愿团”的红旗迎风招展,大旗的后面,四名身体健壮的代表抬着正在发高烧的总指挥丁惠民。欢送的知青和代表一起唱着雄壮的国际歌,高呼着口号,来到街心花园。知青们层层围观,请愿团代表在街心进行了告别讲演。五万知青把代表团一直送过了景洪大桥含泪挥手道别。
请愿团中最忙碌的就是邹盛永。他带宣传组的成员有的背锅熬面糊,有的背制作好的布标、有的扛一箱一箱纸张、有的带广告涂料、排笔、有的带蜡纸刻板,有的扛起纸箱装的申诉材料。有的带着写好的大字报和漫画。那神情、那架势、仿佛是以笔带戈冲向战场的战士一般。
邹盛永说:“从思茅到普洱。代表团徒步走在雨纷纷雾矇矇的公路上,气候相当寒冷,加之穿的比较单薄,冷得发抖。步行了3公里后,搭上了到普洱的无蓬车。冷风迎面扑来,大家被冷风吹得不能动弹,很多知青一下车就吐。但是想到肩负版纳5万知青的愿望,吃点苦又算的了什么,就是死了也心甘。”
在普洱,全体吃了早饭后,在街上买了210条小棉絮、322尺白纱布,准备做北京防冻穿的棉背心和棉裤套。由于途中车少搭车难。当搭车到磨黑时,再也等不到车。全体代表排着两路纵队坐在路边等车四小时,没有一个发怨言,每人发了一个甜馒头就算吃了顿饭。午饭后,由谢继红带领全体代表教唱请愿团团歌,高吭嘹亮的歌曲顿时精神大振。
在通关,坐上车走到墨江已是下午6点。代表们拖着一天疲倦的身体走进了旅馆,胡乱吃了点便餐。1978年12月21日从墨江步行出发,每人早餐吃了二个馒头,走出墨江两公里处等候搭车。代表们在路边有的唱歌、有的蹲在路边忙着改写作品和写材料,一直等到10点才坐上车,走了一拨10多个,还有30多人在原地候车。先走的一批在离安定22公里下了车,代表们就地等候第二批上来。等了2个多小时,大家又饿又渴,都躺在路边。当饥饿和口渴到了难以忍受和支撑的情况下,代表们看着随风飘展的请愿团大旗时,一股战胜困难的暖流涌上心头,想到困难是暂时的,想到不久就要到北京,想到版纳5万知青的眼睛和期待,顿时,大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几位女知青把早上省下的冷馒头分给肚子饿的男知青吃,知青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团结友爱精神鼓舞下,战胜了困难。
在元江,司务长翟荣志用私人的钱买了十几斤香蕉每人分发两个解渴。
在扬武,下了车大家已是精疲力竭,司务长忙着联系住宿吃饭。兵分上海、重庆、北京三路,缝棉衣。28名北上组成员,从读书铺转成都车再抵北京。宣传组给各联络点发了电报忙到深夜。赴京组全体取下代表证,收起大旗布标,搭上卡车到达峨山后从峨山坐班车到了玉溪。在“读书铺”下车,等候昆明发往成都的火车。另一组由朱一平进昆明带顾新华、胡寅康、刘胜去修照相机。他们四人乘第二天火车去成都,追赶队伍。当晚请愿团赴京组8点坐上了去成都的快车。12月24日从成都坐直达北京途经德阳休整。
12月25日,代表们在德阳一起床就开始了工作。丁惠民总指挥卧床口述起草了《告全国人民书》,全体在邹盛永带领下刻、抄写文章、画漫画,买宣传用品,投入到京的准备工作。途中,遇到火车大站临时停车,他们就急忙跑下车站去,在站台墙上刷标语,在停车站发传单……。火车即将到达西安时,两位乘车的宝鸡师范学院的教授,得知北上请愿团在列车上时,关切地过来索取资料。当列车在西安车站停车时,宣传组下站张贴散发了《告全国人民书》及传单。
12月27日 ,列车在飞驰着,广播里播送着轻松优美的《北京颂歌》。知青代表们心情无比激动,高唱请愿团团歌。全体代表都穿上自己做的棉背心、棉裤套。摄影师胡寅康忙着抢拍列车上珍贵的历史性镜头,全体代表精神抖擞,想到很快就要到北京了,知青八年来的生活、工作情况马上就可以向敬爱的华主席、邓副主席汇报了。列车到达北京站,全体代表在纠察组长李长寿的组织下有秩序地下了车,排成两路纵队,由团旗手谢继红引路,整齐地走出北京站。
在车站外,副总指挥刘先国宣读代表团在京期间纪律后,队伍离开北京火车站向天安门进发。请愿团列队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金水桥旁。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他们抬团旗迎着寒风站立。全体代表冒着纷纷的雪花,拿出了写着“我们要见华主席、邓副主席”和“我们要控诉、我们要告状”的两条橫幅标语,就地坐下。
不少群众围着代表团索要传单,希望了解云南西双版纳知青的情况,宣传组当即两个人一组,组织了几个讲演小组,向群众宣讲了目前西双版纳知青的情况,首都群众听后深表同情。请愿团在天安门广场同时散发了《告全国人民书》,全体代表在一起照了相。在广场静坐的过程中,知青代表脸发紫手脚冻僵了、全体都感冒冻病了。邹盛永说:“北京的冬天是冰天雪地,可知青代表的心里是热的,我们终于冲破了种种阻拦来到了党中央华主席、邓副主席身边,终于把版纳五万知青的心愿,带到了北京,作为代表吃点苦是应该的。我们一定要把版纳地区知青的情况和愿望向党中央华主席、邓副主席汇报表达。”
1978年12月28日,农垦总局在农林部招待所,召开了请愿团代表大会。12月30日,丁惠民总指挥率请愿团全体代表与农垦总局和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对话谈判。12月31日下午,双方搭成协议:农垦总局承认赴京请愿团的行动是合法的。对火车站卧轨绝食表示包容。对版纳五万知青罢工者,复工后同意补发罢工期间工资。中央说:相信知青是听中央的话的,复工也是全国人民对安定团结的共同愿望。几天的会谈结束后,丁惠民签发了复工令,复工令由秘书长朱一平、刘先国、邹盛永等四人直接到邮局发给景洪留守总组。12月28、29日邹盛永与宣传组前往北京民主墙张贴三封联名信、告全国人民书、版纳知青诗抄、漫画,把版纳知青的心愿和农场的实况公布于众。12月31日当天上午,邹盛永与宣传组继续前往北京民主墙张贴云南版纳知青的申诉材料,以此获得首都人民的关注。
1979年1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北京中南海接见了第二批请愿团。刘先国副团长代表版纳五万知青呈递了请愿书。王震说:“一定将请愿书递交华国锋主席、邓小平副总理手中,中央会及时调查解决请愿团提出的问题”。
中央和国务院调查组对云南知青农场调查后呈报了云南省《关于云南省国营农场知青闹事问题的调查报告》,提出解决云南知青问题和云南知青返城的六条意见,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打开了知青大返城的大门。
云南知青大返城集体抗争,为中央领导制定政策,结束全国知青上山乡,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朱一平、邹盛永执笔,陈允龙刻字、李长寿印刷整理的《版纳知青赴京请愿纪要》为历史存留了宝贵资料。那些标语、简报、每个代表分发保存的80张请愿图片,是大返城最珍贵的资料。
永不停步的坚持
邹盛永说:“大返城造就了我的坚强。在参加请愿团的日子里,我有幸结识了像丁惠民那样的有见识有胆略的策划指挥者。他的我行我素、大胆用人,果断有勇有谋我十分佩服。比如:指定的刘先国、胡建国为副总指挥、黄玉海、刘庭明、邹盛永、陈必良、杨伟华、陈景鹤、为常委。指定第二批请愿团李长寿为纠察组长、邹盛永为宣传组长等,丁惠民惠眼识才,这些人都是坚定派和不怕死的勇士。”
邹盛永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性格表现为中性。对发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命运过去都以忍为主,胆怯不敢表达。这种担心,主要是怕使自己处于聚光灯之下,怕别人不赞同,怕社会不认可。参加了大返城随请愿团的代表进京,对他人生是一个转折,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是要为正义担当。”
版纳知青大返城,是团队抗争的胜利。1979年邹盛永返城回到重庆,进了重庆玩具研究所。搞过设计,商品制造和销售管理。尔后又创办公司经营管理到退休。参加大返城,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大返城结束,他在北上筹备组解散就成立了“勐腊农场六分场知青政策落实小组”纠正了农场对知青的不公事例,为知青满意回城创造了条件。回城四十多年,他仍心系知青。曾参与筹划组织《重庆知青支边20周年活动》。他说:"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这就是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不要被困难所屈服。”他和丁惠民自大返城结缘,四十多年合作从未中断过。他们共同创办重庆版纳知青网,把大返城的百余幅历史图片编成《见证历史》大型画册。并不辞艰辛,将画册赠送全国各地知青文化研究组织和各大知青博物馆,将云南大返城历史资料在全国宣传,留住了这段知青历史……。
2008年,他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首届中国知青旅游文化节”后,又成立了《重庆市赴云南知青退休问题临时协调小组》任组长,向政府反映落实企退知青的退休待遇。
2009年他接管《重庆版纳知青网》任站长,担任网站站长近十年。出资大部网站经费。在网站里发布“协调小组的各项公告、政府协调的进展情况。2018年12月,他在《重庆版纳知青网群》开展两个月多的《云南版纳知青争取返城40年纪念网络活动》,在重庆知青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美篇”里开辟《尊重历史•警示未来》栏目,用存留手里的资料制作了30多个图文并茂专辑,展示了1978年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真实历史,用事实考证和宣传大返城、肃清社会上许多人对大返城的误解,把大返城真实历史保存于中国知青史中。2021年10月他发动网站积极分子,组织《纪念丁惠民三封联名信发出43周年座谈会》,让大家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当年丁惠民的三封联名信的意义。他多年来坚持组织重庆支边知青展开各种有意义纪念活动 、组织知青文化娱乐到重庆知青之家聚会。参加大返城,宣传大返城、策划建大返城雕塑、拍大返城宣传片,他一生执著,用热爱和忙碌来存留大返城历史……。
杨培慧 ,63岁,党员,云南大学新闻系毕业 。供职:昆明市建委记者站站长、现任《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35年,著《城市之光》《高原彩虹》《丹心铸丰碑》三本报告文学。本人宣言: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文章来源:美文雜談精选文章推荐
▲彭耕耘:矢志不渝的返城路
▲许世辅:拼闯在人生岔路口
▲丁惠民:我们要回家——版纳知青大返城纪实
▲《中国知青口述史》丁惠民:版纳知青在行动
刘晓航《我们要回家》
▲《我们要回家》目录、前文、后记
▲第11章 请帮助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吧
▲第12章 在暴风眼的中心
▲第13章 北上,北上,坚持北上!
▲第14章 陷于哀兵绝境的首批请愿团
▲第15章 你好,北京!
▲第16章 国务院调查组飞赴云南解决知青问题
▲百万知青胜利大逃亡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